小知識│這幾台印刷設備,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曆程
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在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曆史上,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曆史的滄桑巨變。本文,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共産黨不同曆史時期所使用的印刷設備,一同通過這些飽經滄桑的紅色文物,見證那段峥嵘歲月。
曆經長征的油印機——紅軍時期
這台放在木箱裡面的油印機是中央紅軍長征時經常使用的油印機。機身長51厘米、寬35厘米、高13厘米。長征途中的許多重要文件,如毛澤東起草的《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陸定一、賈拓夫編寫的《長征歌》等,都是通過這台油印機印刷的。
1934年10月開始的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更是一次充滿艱難險阻的戰略轉移。為了革命的勝利,數萬紅軍将士的鮮血染紅了前進的道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留在了雪山草地。為了輕裝簡從,迅速擺脫敵人的圍堵和攔截,一台台機器被砸碎了,一疊疊文件被燒毀了,但是,這台油印機卻始終沒有被銷毀,戰士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好它。尤其是慘烈的湘江之戰,擔負後衛任務的紅八軍團為了阻擋敵人,大多壯烈犧牲,一萬多人的部隊隻剩下一千餘人。一批批官兵倒下來,一批批将士又沖上去。當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蹚着刺骨的江水踏上湘江西岸回頭凝望時,不禁熱淚盈眶,在他的身後隻剩下一個肩上扛着油印機的小紅軍。
一路上,中共中央用這台油印機傳達各種指示、命令,用印刷好的宣傳品鼓勵戰士們奮勇當先。為了将中央的命令、指示等文件盡快印刷出來,及時送到各部隊、各單位,負責印刷的同志們不顧勞累、不顧饑餓,甚至對近在咫尺的槍炮聲充耳不聞。他們刻蠟闆、拉油滾,每一道工序都做得有條不紊,若是遇到緊急情況,工人們更是徹夜不眠印刷文件。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共中央的每一個指示、每一道命令都能及時下發到各單位。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油印機被帶到了保安(今志丹縣)。1937年1月,軍委機關遷往延安時,将油印機留給保安縣政府使用。1953年11月,志丹縣政府将其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
馬背上的印刷機——抗日戰争時期
抗日戰争期間,陝甘甯邊區和抗日根據地的印刷廠除了印制貨币及各種有價證券以外,主要承印大量的書報刊。當時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在印刷品的印刷數量上要嚴格限制。
戰時,印刷廠不僅要面對敵人的掃蕩,還面臨物資短缺等問題。剛開始印刷報紙采用石印機,後來為了提高效率,改為鉛印,用8頁機、12頁機、6頁機印刷出報。惡劣的戰争環境要求印刷廠軍事化、輕裝化。印刷工作經常受到環境影響并頻繁改變印刷地點。為此,陝甘甯邊區和一些抗日根據地研制出輕便的印刷機——“馬背上的印刷機”。
常用的8頁機重約1噸,很不方便。為了适應新的戰争環境,從1941年11月,晉察冀日報社印刷廠的牛步峰等在社長鄧拓的領導下,将石印機改造成了輕便的鉛印機,重約500斤,另外加上必需物資,共需要8匹騾子才能做到“遊擊辦報”。由于過于笨重、轉移不便和目标過大等原因,後來又創造出隻用木頭部件代替并使機器更加輕便的辦法。他們在隻有幾件簡單工具如锉刀、鋸條、手搖鑽的條件下,根據鉛印機的原理,自造木頭零件。經過3次改造,至1943年夏,用棗木制成了木質輕便機(轉軸利用石印機軸),隻有手提箱那麼大,才30多公斤,一頭騾便可以馱走,拆卸開可以人背、肩扛。拆裝十分方便,一部印刷機器可以拆為7個大部件,最大的也不過5千克。一旦敵情緊張,每人背上一件就可爬山越嶺,每轉移到一個地方,借用老鄉的一個飯桌,幾分鐘内即可開印。改制的輕便鉛印機,大大地方便了印刷廠的遷移,為宣傳抗日戰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新華日報》印刷機——抗日及解放戰争時期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新華日報》:我們不僅有一支八路軍、新四軍,還有一支新華方面軍。由此可見《新華日報》的影響力非常大,足以媲美一支軍隊。
《新華日報》共發行3231期,在其發行的9年1個月又18天的漫長歲月裡,一台高約1米、長約2米、重達一噸、裝有德國西門子馬達的平版印刷機,一直擔負着繁重的印刷工作。
1937年冬天,新聞人潘梓年在武漢一家小報印刷廠購得了一台裝有德國西門子馬達的平版印刷機。同年12月,印刷機投入了《群衆》周刊的印刷。1938年1月《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印刷機又承擔了《新華日報》的印刷任務。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國共産黨駐國統區的公開機構及《新華日報》社輾轉遷渝。印刷機也随之撤至重慶西三街,繼續把中國共産黨的聲音傳播給民衆。
因為印刷任務繁重,印刷機常常需要24小時連續工作。當時,國民黨搞破壞,經常斷電,這對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造成了非常大的損耗。印刷機的左下角甚至被折斷過,工人們找來鐵釘、鐵皮進行了修補。印刷機如一個負傷的戰士,繼續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作戰。
1939年,日機對重慶狂轟濫炸,印刷機遷至化龍橋虎頭岩下,在山岩的簡易防空洞内,任勞任怨為黨的新聞事業艱苦耕耘。
1941年1月,皖南事變震驚中外。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诋毀與污蔑,周恩來憤然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為江南死國難者緻哀!”兩幅題詞。為了應對國民黨新聞檢查,印刷廠的同志們排了兩個不同的版式,一個是沒有周恩來題詞的報樣以應對檢查,另一個是有題詞的報樣,并悄悄連夜趕印。
1947年2月28日深夜,國民黨軍警憲特突然包圍了《新華日報》重慶分館,無理将《新華日報》查封。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軍管會清查監獄時發現了這台印刷機。由此,新華日報印刷機有了更形象的稱謂——一位受過傷還坐過牢的老戰士。
重慶解放後,中共重慶市委将印刷機運回市中區,為市委、市政府專門印刷文件,後又轉交市計劃委員會印刷廠,直到1985年7月才正式退休。在今天,給機器通上電的話,這台印刷機依舊是可以正常運轉的。
見證人民币誕生的圓盤印碼機——解放戰争時期
在西柏坡紀念館展覽大廳裡,陳列着一台印刷第一套人民币的圓盤印碼機。機身高120厘米,寬103厘米,基本材質為鐵。它1899年生産于美國,1908年北京印鈔廠建廠時,随同印制鈔票的膠印機、凹印機等成套印鈔設備從美國引進,用來印制鈔票上的号碼。
西柏坡時期,由于革命形勢發展迅速,解放區面積不斷擴大,急需發行統一的鈔票,以便建立新的經濟金融秩序。1948年11月18日,華北人民政府政務會會議研究決定:“發行統一貨币,現已刻不容緩,立即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并任命南漢宸署理中國人民銀行總經理。”
在籌建中國人民銀行并發行人民币的過程中,最緊迫的工作就是人民币的設計和印制。當時,解放區的專業人才奇缺,籌備處多方搜尋,最後确定由晉察冀邊區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镛負責設計。兩人曾參加過晉察冀邊區銀行貨币的設計印制工作,有豐富的設計經驗。王益久負責設計第一套人民币票版正面圖景,背面圖景由沈乃镛設計。
很快,第一批人民币的票樣設計出台,并送交中央審批。經中央批準的第一套人民币首批設計樣稿有三種圖案版别,即耕地圖、火車站圖和萬壽山圖。票版設計完了,緊接着就是人民币的印刷。為完成印制任務,籌備處千方百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質條件印制人民币。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日,軍管人員接管北京印鈔廠(時名中央印制廠北平廠),立即發動職工日夜搶修安裝散放在廢鐵堆中的機器,用軍管人員帶進城的人民币的原版為樣本,利用現有設備全力開工印刷,很快便生産出了第一批人民币。經過不斷的緊張印制,人民币不僅滿足了北平的需求,還源源不斷送到全國各個新解放地區,使人民币在解放全中國的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這台圓盤印碼機在這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那段光輝曆史的見證。後來,随着印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改進,這台印碼機逐步改為鈔票印制過程中補碼使用,一直到2001年才“光榮退役”。2003年初,這台機器運到了西柏坡,成為引人矚目的紅色革命文物。如今,它靜靜躺在西柏坡的陳列大廳裡,向全國各地的遊客講述着人民币背後的故事。
(文章來源:科印印刷網)